物华天宝 地灵人杰 文/于剑涛


神不神,看你出了几能人;仙不仙,看看出了几大官!在民间,只要一说某地是风水宝地,洞天福地,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两句!

位于石井镇最北部的荆紫仙山,北与济源王屋、山西中条一河之隔,遥遥相望;西与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一衣带水,形同孪生;南与黄帝密都青要山若即若离,相依相偎;东与黄河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库万山湖缠绵萦绕,真可谓中原形胜,一柱擎天!难怪有诗人能咏出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借来太华中峰秀,压住黄河两岸低。

正因为荆紫仙山有这种堪比五岳,锐不可当的气势,仙山北麓,母亲河畔,前后相距不过5里地,竟出过两位县太爷!这两位不是别人,正是新安县第八、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怀亮先生和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董事长陈建林先生!

俗话说:深山出俊鸟。荆紫仙山之阴,原有一个村庄叫后背,稀稀疏疏的住着几户人家。后来由于扶贫和旅游开发,相继搬出。现在只剩下了保存还算完好的房子和石窑洞。其中,靠近九龙戏水东侧的一个山坳里,有几户人家叫张家,没有人可以请教,但我想这应该就是整个新安县都有些名气的张怀亮老先生的家。张老有名,并不在于他做了多大的官,而在于在那样一个偏僻、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张先生居然能够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走出大山,走出农门,成了为官几任,造福几方的父母官!凡是到过荆紫仙山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从九龙戏水处往西,就到了峪里地界。2005年并入石井前,峪里是一个小乡,现在属于石井镇的一个行政村。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峪里乡有一个叫石渠的小山村,由于出了一个叫陈建林的大人物而声名远播。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先后主持开发龙潭大峡谷和荆紫仙山景区,为故乡石井和新安县的旅游开发建立了不朽功勋的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董事长陈建林先生。他的出名,当然也不是因为他的官做得特别大,而是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据说,他从村长做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硬是靠着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作风,最后出任新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先后主管交通、旅游和科教文卫。

正当他的仕途风生水起、青云直上之际,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放着好好的县太爷不干,偏要接手去搞一个前途未卜的旅游景区。许多人对此不理解,陈建林却说:做事,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当官呢,也可以说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事,当时就是考虑新安县北部山区,旅游资源非常好,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强大的旅游产业,这个旅游产业足以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这是一种责任,或者说是一种使命。

好一个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有人曾这样评价陈建林先生:他是新安县目前最富有的人,也是新安县目前最贫穷的人!说他富有,是因为他坐拥价值连城的亿万旅游产业;说他贫穷,是因为他作为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的董事长,年薪也只有区区十万元!并且为了实现他的大旅游产业梦想,资金问题竟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其实,在石井,像陈先生这样一心造福桑梓父老乡亲的热血赤子,还有很多很多!早在1999年就出版了《黄河明珠紫荆山》的陈耀文先生,他的故里就在荆山之阳的元古洞村。可以说,现在景区开发的许多历史资料,绝大多数都出自这位北大高材生、洛阳铁三中高级语文教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陈耀文先生之手。或许,他的早逝正与他常年奔波在野外,风餐露宿,挨饿受冻有关!

在他的学生郭爱军纪念他的文《泪祭恩师》里,我读到这样一段话:

老师,您太累了,我知道。这是您挚爱的妻子告诉我的。他考察小浪底文化时天天上山,干粮只是方便面,早上背上去,抵挡一天,晚上空着肚子摸黑下山,衣服扯破,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一门心思扑在皇帝密都、黛眉山、荆紫仙山,他的胃就是那个时候弄坏的,以后吃饭都扎得慌,直到最后发现大便出血,才到上海女儿那里检查,但是已经到了晚期。

老师,您为家乡的父老父亲,为黄河小浪底文化的兴起,难道这就是现实对您的回报吗?您妻子的手在用力地摇晃着:他还为已经去世的老师编书(指李兰滨先生的《赏茅斋诗稿》和其子李筠的《竹波诗草》),为学生们讲课,他啊,没有一件事情是为了自己!他还叮嘱家人在他死后,将骨灰撒到他考察过的地方。我……我办不到啊,可是,这又是他最大的心愿!

读到此处,我禁不住再一次潸然泪下,因为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说起来,他还是我的一位表姐夫,这一切我太了解了!好在,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没有落空!若有在天之灵,当他站在云端里,俯瞰着荆紫仙山九龙戏水、十里桃花那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时,他一定会欣慰含笑吧!

Copyright © 2009-2013 All Rights 荆紫仙山景区(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64298号  

微信二维码

微博扫描